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先说结论,月经周期的长、短和绝经的早、晚并没有直接联系。
通常情况下,月经周期以上次来月经的首天作为开始,下次来月经的前一天作为结束。按照顺序划分,月经周期大多分为月经期,增殖期(排卵前)、分泌期(排卵后)三个阶段。
卵泡期内,卵巢会释放雌激素,原始卵泡也会不断发育。当其中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后,原有的卵泡壁会渐渐塌陷,变为富有血管的黄色腺体样结构,也就是黄体。黄体在合成雌激素的同时还会产生孕激素,雌孕激素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
如果卵子没有和精子结合,黄体就会萎缩,而失去雌激素和孕激素支撑的子宫内膜也会脱落,造成出血。同时,原始卵泡也会同步开始发育,这意味着,新的月经周期开始了。
值得注意的是,排卵期大概持续在 24~48 小时,而黄体期往往固定在 14 天左右。因此,决定月经周期长短的,其实是卵泡期,也就是卵子成熟的快与慢。
卵子发育和成熟的速度因人而异,但月经周期只要维持在 21 天~35 天,那就是正常的。
女性体内的卵泡储备数量是充足的,只要卵巢功能正常,女性大多就会正常来月经、排卵(除外其他影响月经的因素),不存在月经周期偏短,就会提前耗尽卵泡,导致早绝经的。
根据统计,中国女性的平均绝经年龄在 48~52 岁(中国女性开始进入围绝经期的平均年龄为 46 岁,绝经的平均年龄在 48~52 岁,约 90%的女性在 45~55 岁之间绝经)。而医学认定的过早绝经,如果发生在 40 岁之前,称之为卵巢早衰,如果发生在 45 岁之前,则称之为早绝经,这些都属于卵巢功能的提前衰竭。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早绝经和卵巢早衰的原因目前还不明确,有可能是家族遗传,也可能和免疫系统等因素相关,如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但并不是月经周期越短的人,发生早绝经或者卵巢早衰的风险越高的,月经周期变化是卵巢功能的体现,而不是卵巢功能异常的原因。
来源:科学辟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