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经常放屁,说明肠胃不好。”
在日常生活中,“放屁”往往被认为是不雅甚至尴尬的行为,长期以来,就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经常放屁,说明肠胃有问题了。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是以偏概全。
经常放屁并不等于肠胃出问题。健康人每天都会排气十几次,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只是放屁次数增多,而没有伴随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大多并不提示器质性病变,多数情况与饮食习惯有关。例如高纤维食物、豆类、谷类等都容易产气。只有当频繁放屁伴随明显不适或排便习惯改变时,才需要警惕,及时就医排查。
不少人都听过这样的说法:“经常放屁,说明肠胃不好。”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毕竟气体从肠道排出,总让人联想到里面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为什么人会放屁?
放屁其实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肠道运作的自然结果。换句话说,屁多不等于肠胃差,大多数时候,它只是身体在默默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
屁的形成有三个主要来源:一部分来自吃饭、说话时吞下的空气;另一部分是在胃酸被碱性消化液中和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肠道细菌分解食物残渣时的发酵过程,产生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1,2]。这些气体在肠道聚集,最终会通过打嗝或放屁排出体外。
健康人每天会排气十几次,总量大约在 200 到 700 毫升之间。
屁多一定是问题吗?
很多人担心“屁多”是不是身体出了毛病,其实多数情况下,这只是饮食和生活习惯造成的。如果饮食中膳食纤维较多,比如豆类、洋葱或全谷物等成分在小肠未被充分吸收,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发酵,就会明显增加产气[2,3]。
因为纤维进入结肠后会成为细菌的“燃料”,自然产生更多气体[2,3]。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吃完豆制品或喝牛奶后,会觉得自己比平时更容易“有气”。
另外,一些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排气次数,例如吃得过快、嚼口香糖、喜欢喝碳酸饮料等,也会让人无意间吞下更多空气,从而导致更频繁的排气[2]。
除此之外,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有独特的“组合”。有的人天生携带更擅长产气的菌群,因此在同样的饮食条件下,他们可能比别人更容易排气[4]。这属于生物学上的个体差别,并不意味着身体有问题。
至于臭味,其实大部分气体本身是无味的,真正让人皱眉的是少量硫化物,如硫化氢,这与饮食和菌群密切相关,不同人差异很大[1]。
因此,屁的次数、体积和气味,更多体现了饮食和菌群的个体差异,而不是健康与疾病的简单界限。只要没有伴随持续腹痛、体重下降或便血等异常症状,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度担心。
真正需要关注的肠胃信号
虽然放屁大多数时候无害,但如果伴随一些特殊表现,就值得警惕了。
比如,若频繁排气的同时还出现持续性的腹胀、明显的腹痛、体重下降、贫血或者便血,就可能提示肠道疾病,而不只是单纯的饮食问题[3]。例如在肠易激综合征中,患者体内气体总量和健康人差别不大,但因肠道对刺激更加敏感,会在屁多的同时表现出更明显的不适[4]。
此外,某些吸收不良的情况也可能导致“屁多”。乳糖不耐受、果糖吸收障碍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都会让食物在小肠里没有被充分分解,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大量发酵,从而带来频繁排气,甚至伴随腹泻[2]。
换句话说,当“屁多”伴随持续不适或出现其他危险信号时,它可能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成为疾病的信号。这时需要及时就医,查清背后的原因。
科学应对:这些行为帮你调节
要科学地看待“放屁”,首先要明白它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
多数情况下,“屁多”只是提醒你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某些细节[3]。比如豆类、洋葱、乳糖、果糖、碳酸饮料等,都可能在肠道里被细菌发酵,制造更多气体。这类饮食相关的产气多,并不会损害健康,只要适度调整,就能改善。
吃饭的方式同样重要。狼吞虎咽、边吃边说、长时间嚼口香糖,都会让空气无意间进入肠道,增加气体来源[3]。如果能够细嚼慢咽,减少碳酸饮料和口香糖的摄入,就能显著降低“肠气压力”。规律排便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良好的排便习惯能帮助气体顺畅排出,避免滞留造成不适[2]。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放屁伴随出现了体重下降、贫血、便血或持续腹痛等情况,就要及时就医。在这些情形下,单靠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是不够的,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
最后,心态也很重要。许多人因为“屁多”而焦虑甚至羞耻,但科学研究明确表明,绝大多数的放屁都属于健康范围[3]。与其紧张,不如把它看作身体运转的一个小信号。理解它、学会调节,才是对待“屁多”的科学态度。
照“谣”镜
这类谣言常见特点是以偏概全、制造恐慌,往往利用人们对日常生理现象的焦虑,把正常现象夸大成病态。其实排气是肠道消化过程中常见的产物,与饮食习惯、食物种类和个人体质都有关系,但谣言会模糊这种差异,把普遍现象直接和疾病挂钩,从而制造紧张感,吸引关注和传播。
参考文献
[1]Kurbel S, Kurbel B, Vcev A. Intestinal gases and flatulence: possible causes of occurrence. Med Hypotheses. 2006;67(2):235-9.
[2]Lacy BE, Gabbard SL, Crowell MD. Pathophysiology,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bloating: hope, hype, or hot air? Gastroenterol Hepatol (N Y). 2011;7(11):729-39.
[3]Wilkinson JM, Cozine EW, Loftus CG. Gas, Bloating, and Belching: Approach to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9;99(5):301-309.
[4]Azpiroz F. Intestinal gas dynamics: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Gut. 2005;54(7):893-5.
来源:科学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