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报年龄被抓包!虚报了多少?3000岁… 科普常识-吉林省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董蕾 3961097
虚报年龄被抓包!虚报了多少?3000岁… 科普常识-吉林省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董蕾 3961097

虚报年龄被抓包!虚报了多少?3000岁…

2025-07-09      来源: 科普中国

  在青藏高原的一处古遗址,一枚枚沉睡千年的蜗牛壳化石正悄然改写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当科学家们用放射性碳测年技术检测这些壳体时,却意外发现它们比同地层的其他材料“老”了几千年——这一反常现象被称为“老碳效应”。究竟是时间标尺出了错,还是蜗牛壳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最近,我们(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跨学科协作与创新方法,成功破解了这一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难题,为地质与考古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时间标尺”。让我们一起揭开蜗牛壳背后的时光之谜,探寻地球记忆的真相。

  同地层中,蜗牛壳竟然“更显老”

  在青藏高原古遗址的黄土层中,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剥离出一枚枚保存完好的蜗牛壳化石。这些壳体如同沉睡千年的时光信使,承载着地球历史的秘密。为了揭示这些秘密,研究人员将它们送往实验室,利用放射性碳测年技术揭示它们背后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历史。这项技术是作为地质与考古领域常用的“时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动植物遗骸在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的沉积时间。

  可实验结果却令人困惑——这些蜗牛壳体似乎“太老了”。一些壳体的测年结果比它们所在地层中其他可靠材料的年代老了两三千年!

  事实上,这一现象并不新鲜。早在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Meyer Rubin在研究内布拉斯加州地层时,便首次记录了类似案例:上覆地层中的蜗牛壳测年结果,竟比下方古老土壤中的有机质还年长3000多年!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测年技术出了问题?或是样品受到了污染?这些疑问让科学家意识到,蜗牛壳在放射性碳测年应用中,可能隐藏着一种特殊的“时间偏差”。

  “时间标尺”失效,“老碳效应”是罪魁祸首

  实际上,蜗牛壳“显老”是由“老碳效应”(也叫“石灰石效应”)导致的。那到底什么是蜗牛壳体的“老碳效应”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放射性碳测年法的原理。在自然界中,碳元素包含一部分具有放射性的碳,它们在大气中持续产生,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动植物体内。当生物死亡后,其体内碳的补充随之停止,并开始按固定速率衰变。科学家通过测量残留的碳含量,便能反推出生物死亡的时间。

  但蜗牛壳却让这把“时间标尺”失了准。蜗牛壳主要由碳酸钙(主要成分为石灰石)构成,碳酸钙的来源并不完全是大气、水、食物中的“新鲜碳”。在某些环境下,蜗牛还会摄取土壤、岩石中的石灰岩。这些在地层中沉睡了上万年的石灰岩碳,早已没有了放射性碳,就像过期的时间标签,一旦被蜗牛吃进身体里,就会让整枚壳的“出生证”提前几千年。

  发现并确认这一现象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伊利诺伊大学的Max教授在参观一个开放式的印度厨房时,意外观察到一些蜗牛正在啃食贻贝(一类海洋软体动物)裸露的外壳。回到实验室后,他将蜗牛饲养在含有石灰石碎块的环境中,竟然发现蜗牛会主动摄食石灰质材料,并排出颜色异常洁白的粪便(暗示白色的石灰石碎块成功被蜗牛利用并代谢出体内)。

  后来,地质学家Meyer Rubin在同位素标定实验中进一步证实:蜗牛在进食时,确实会把石灰石碳混入自己的壳体。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石灰石效应正式在文献中被提出,证实蜗牛生长时会啃食并利用石灰石构建壳体,这就是导致壳体年代偏老的关键原因。

  破解“老碳效应”的早期尝试

  因此,破解“老碳效应”这个影响壳体测年准确性的关键难题,成为了研究热点。

  早期科学家们提出假设:埋藏在地层中的蜗牛化石与其现代的同种活体蜗牛具有相似的老碳效应值。因此,他们尝试利用现生同种蜗牛的老碳异常值,对地层中蜗牛壳体化石的老碳效应进行校正。例如,北京地质所的许冰研究员在对黄土高原现代存活的Cathaica属蜗牛调查时,发现该属的蜗牛老碳效应值非常接近,平均约为1130年。基于此,后续对该地区黄土地层中的蜗牛化石壳体定年时,统一扣除了这一数值,进行年代校正。

  然而,这种做法面临几个关键问题。首先,地层中保存的壳体化石并不一定在现代存活,这意味着该方法仅适用于一些特定情况。更遗憾的是,对蜗牛的现代调查发现,壳体的石灰石效应并不固定。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蜗牛,甚至同一地点的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所摄入的石灰岩比例都可能不同,使得每一个测年的结果都潜藏着“不可预知的误差”。于是,一部分科学家悲观地认为,想要用统一的校正因子来修正壳体的石灰石效应,这几乎是不可行的。

  成功校准壳体测年的“时光偏差”

  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团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卫健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青藏高原地区是地球生物、环境、气候演化研究的重要“档案馆”。我们选取了该地区南北缘的两个黄土剖面。在这两个剖面中,保存着大量完好的蜗牛壳体,同时伴生有丰富的碳屑——来源于当时的草类植物,不存在“老木效应”(是指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内部早期形成的年轮会提前停止与环境中碳的交换,因此长寿树的树心往往比外层年轮古老得多。放射性碳测定反映的是所取样木材停止与环境交换的时间,而不是树木被砍伐、使用或燃烧的时间。因此,测出的年代可能比实际事件早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是极好的、可靠的年代对比材料。

  我们对多个地层层位的蜗牛壳和碳屑分别进行了大规模的放射性碳测年,并对各类能指示过去环境特征的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最终对蜗牛种属、生活环境与壳体碳源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详细探讨。

  研究发现:在过去长达几千年的岁月中,两个剖面的气候环境均较为稳定,没有发生极端的变化。在这种长期稳定的环境背景下,同一种蜗牛所展现的老碳效应始终保持着稳定。这是由于蜗牛的老碳吸收特征与其生理机制与栖息偏好有关,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同一种属的蜗牛生长时所吸收的石灰岩碳比例是近乎稳定的。

  此外,我们收集了已发表的中国及北美各地现代蜗牛调查数据,发现这个规律同样存在。这意味着,之前认为不可控的壳体“老碳效应”有了校正的理论基础。

  基于上述发现,我们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老碳效应校正方法——“平均值法”。它并不依赖现代蜗牛样本,而是从大量测年数据中提取出老碳效应导致的平均系统偏移信号。通过统计分析这些异常值与碳屑年代之间的平均差异,我们建立了一套可以用于整体老碳效应校正的流程,从而实现了对蜗牛壳测年结果的“批量还原”。

  我们将校正后的蜗牛壳年代与可靠碳屑测年的结果进行对比,惊喜地发现它们几乎完全重合,说明这种方法具有极高的精度与可靠性。并且,相比于传统的现代值校正方法,新的方法有效避免了壳体个体差异带来的校准偏差。同时,不依赖于现代活体使得其适用性非常广泛。因此,“平均值法”的提出是蜗牛老碳校正问题方法学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小壳体大用途,助力地球的“记忆重建”

  “老碳效应”的破解,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长期观测与跨学科协作,更体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数据的敏锐洞察与创新思维。随着测年精度的提升,沉积物中埋藏的蜗牛壳体将被更有效地用于重建地质时期气候和环境变迁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此外,在许多考古遗址中,蜗牛壳体同样也是常用的定年材料之一,其定年校准方法的提出将有助于揭示古人类迁徙、农业起源等关键事件的时间脉络。

  未来,这一方法有望推广至其他碳酸盐生物化石,如介形类、贝壳、珊瑚等,进一步提高它们的测年精度,为地球的“记忆重建”提供更加清晰的时间刻度。

  从一枚枚蜗牛壳,到解开隐藏其中的“时间密码”,这项研究展现了基础科学的巨大力量。谁能想到,那些土层中小到不起眼的壳体,如今成了追溯地球历史与人类演化的“时间印章”?这也恰恰彰显出科学的魅力——每一个未被忽视的细微之处,或许都藏着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线索。

  来源:科普中国

  初审:董蕾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