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光机 | 1985年的今天:中国迈出北极科学探索第一步 科普常识-吉林省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董蕾 3961094
科学时光机 | 1985年的今天:中国迈出北极科学探索第一步 科普常识-吉林省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董蕾 3961094

科学时光机 | 1985年的今天:中国迈出北极科学探索第一步

2025-07-09      来源: 科普中国

  在人类探索地球的漫漫征程中,极地地区始终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魅力。北极,那片冰雪覆盖的广袤世界,拥有独特的地理风貌、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资源,一直吸引着各国科学家的目光。1986年7月9日,我国科考人员董枝明和余超,跟随中国-加拿大恐龙合作考察计划,与5名加拿大科学家一同踏上了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土地,进行了为期25天的考察。这是我国科学考察人员第一次踏入北极地区,就此开启了我国北极科考的新篇章。

  科考计划的源起

  20世纪80年代,全球对古生物研究的热情高涨,恐龙作为远古生物的代表,其化石在世界各地不断被发现,引发了学界对恐龙演化、分布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国际间的科学合作氛围日益浓厚,各国科学家渴望通过合作整合资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研究。我国作为拥有丰富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国家,在恐龙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国际合作方面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彼时,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北极地区独特的地质历史和环境条件,使得这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尤其是恐龙化石。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期,北极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可能适宜恐龙生存繁衍。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积极与加拿大方面沟通协商,最终促成了“中国-加拿大恐龙考察计划”。这一计划旨在通过对从中国内蒙古出发,经丝绸之路,最后到达北极沿途的恐龙化石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探讨恐龙在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演化历程和分布规律,加强两国在古生物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充满挑战的征程

  被誉为中国“恐龙先生”的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自幼对恐龙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3岁时,他在青岛参观恐龙展,恰逢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先生在山东莱阳发掘研究棘鼻青岛龙化石,从此便与恐龙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2年,董枝明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师从杨钟健先生,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恐龙研究中,长期在野外进行艰苦的化石发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恐龙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此次作为中方野外负责人参与北极考察,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期望。

  余超,同样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古生物研究领域也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与董枝明一起,代表中国科研团队,踏上了这片陌生而又充满挑战的北极土地。

  1986年7月9日,董枝明、余超与5名加拿大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科考队,带着先进的科考设备、充足的物资以及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心,正式向加拿大北极地区进发。

  北极地区的环境极为恶劣,气候寒冷,常年被冰雪覆盖,极昼和极夜现象交替出现。在夏季,虽然气温有所回升,但仍十分寒冷。科考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野外作业安全风险高等等。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住科考队员们前进的步伐。

  他们乘坐着特制的交通工具,在崎岖不平的冰原和冻土上艰难前行。每一次移动都需要小心翼翼,以防陷入冰窟或沼泽。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队员们需要长时间徒步寻找化石线索,背着沉重的装备,在冰雪和泥泞中穿梭。由于北极地区的地形复杂,信号不稳定,与外界的通讯时常中断,这给科考队的后勤保障和安全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重要发现与意义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科考队的努力最终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北极地区的考察中,董枝明凭借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了第一个在北极圈里发现恐龙化石的人。当他在一处裸露的岩层中发现那些古老的化石痕迹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恐龙的分布范围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它表明,在远古时期,恐龙的生存范围可能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更加广泛,北极地区也曾是它们的家园。这一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生物学界对恐龙生存环境和演化历程的认知,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北极考察期间,董枝明还完成了另一个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举动——在北极上空升起了五星红旗。在那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上,五星红旗随风飘扬,这不仅是中国科考人员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自豪的体现,更标志着中国在极地科学考察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始在国际极地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

  此次北极考察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古生物学领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它为我国后续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北极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次考察,我国科考人员积累了宝贵的极地考察经验,熟悉了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和科考作业流程,为未来在北极地区开展更多样化的科学研究项目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这次考察也促进了我国与国际科学界在极地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极地科研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我国参与全球极地治理提供了契机。

  1999年,我国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国对北极地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1999年,我国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北极科学考察活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搭载着众多科研人员奔赴北极,对北极地区的海洋、大气、地质、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综合考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此后,我国的北极科考活动逐渐常态化,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来源:科普中国

  初审:董蕾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